水墨畫是中國遂千年傳統優秀文化藝術,香港一直深受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影響,致令香港的水墨藝術,立於傳統而借鑒西方,香港藝術發展的多樣性中,中國水墨一直佔據主導地位,更成為香港藝術的審美方向,同時也承擔著兩地文化藝術發展的責任和共同目標。

展覽日期及時間

  • 18.6.2024(二)下午2時-晚上8時
  • 19-29.62024(三 六)上午10時-晚上8時
  • 30.6.2024(日)上午10時-下午4時
閧幕式
  • 18.6.2024 (二Tue)|5:00p

延伸活動日期及時間

學術研討會:「香港當代水墨新時代」

講者:林天行、趙志軍、周晉、熊海、鄧海超、呂豐雅(普通話及粵語)內容:探索中國盡呈現方式、當代香港水墨的特色、以及水墨藝術各種可能性。
23/6(日)下午3時 5時(普通話及粵語)

策展人專題講座

講座(一):23.6.2024(日)上午11時-12時(粵語)
講座(二):27.6.2024(四)上午11時-12時(普通話)

水墨藝術家示範

示範(一)|韋勁敏,陳成球(粵語):
22.6.2024(六)上午11時-12時(粵語)
示範(二)|熊海,林湖奎(粵語):
22.6.2024(六)下午3時-4時(粵語)
示範(三)|余志雯,高杏娟(粵語):
29.6.2024(六)下午3時-4時(粵語)

公眾水墨體驗區

19- 29.6.2024(三-六)上午11時-晚上7時

學生及公眾導賞團

19-29.6.2024(三-六)下午3時-3時半
20.6.2024(四Thu) |3:00pm-3:30pm 林天行(粵語或普通話)
21.6.2024(五Fri)|3:00pm-3:30pm 江立峰(咢話或普通話)
22.6.2024(六Sat) |3:00pm-3:30pm 余志雯(粵語或普通話)
23.6.2024(日Sun)| 3:00pm-3:30pm 陳成球(粤語)
24.6.2024(一Mon) | 3:00pm-3:30pm 趙志軍(普通話)
25.6.2024 (二Tue) |3:00pm-3:30pm 沈平(粵語或普通話)
26.6.2024 (三Wed) |3:00pm-3:30pm 熊海(粵語或普通話)
27.6.2024(四Thu) |3:00pm-3:30pm 劉素文(粵語或普通話)
28.6.2024(五Fri) | 3:00pm-3:30pm 楊國芬(甹語)
29.6.2024(六Sat)|3:00pm-3:30pm 廖仕強( 甹語)

地點

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 1-5號展覽館

查詢

香港水墨新時代

中國是文化歷史源遠流長的泱泱大國,千百年來孕育了無數的文化藝術瑰寶和卓邇不凡的藝術家。中國繪畫更是 主流之一,至今發展連綿不斷,迭有創新,成為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葩,也見證中國民族的精神素質,影響無遠弗屆。

中國文化特質是有容乃大,兼收並蓄,百川匯流,糅合中外古今精萃而集其大成。中國文人士大夫自古雅集酬唱, 談詩論畫,品茶弄琴,吟風弄月,在臥遊山水間體會天人合一之道,這種古代的優雅聚會,逐漸衍生成「會社」,「流派」的 雛形,參與者未必貫徹某些特定的藝術理念和主張,但大致共享共同的興趣和品味,互相交流切磋,砥勵互勉。

宋元以來,這種風氣漸次形成,多以畫派形式出現,如明「吳門畫派」、「華亭畫派」;清「黃山畫派」、「婁東畫派」、「揚州 畫 派 」、「 海 上 畫 派 」 等 。 畫 派 成 員 或 為 師 友 門 人 , 或 以 地 域 分 野 , 或 以 類 似 繪 畫 題 材 為 界 別 、 風 格 為 脈 絡 而 成 為 流 派 。 這些在中國古代文人傳統下產生的「流派」、「會社」,大抵是酬唱雅聚的業餘而非具組織性的結社畫會,成員也不一定 追求某種一致的理想,取向與使命。

到了十九世紀、二十世紀初,情況驟然改變,具「現代」意識的「畫會」,「藝團」,「運動」等波起雲湧,為中國繪畫掀起一場革新,原因是中國當時政經混亂腐朽,外國列強入侵,戰禍頻仍,藝術陷於臨摹抄襲,缺乏創意的局面,有識之士感到非進行改革甚至革命,不足以挽國難、振中華;加上不少學子負笈歐美東洋,學習西方政經制度、藝術潮流,以求力挽狂瀾。在這種大潮流下,藝術已非純粹個人創作,更需肩負革新教化的社會功能,喚起國民意識,建立共同的理念和追求。

二十世紀初期,曾師從廣東隔山畫派居廉、居巢,之後遠赴日本習畫的高劍父、高奇峯以及陳樹人,積極參予革命的 同時,又提倡折衷中外、融會中西畫法,認為繪畫應貼近羣衆,無事不可入畫,他們雖未成立正式畫會,但其與同儕 理念相近,出版真相畫報,主張「藝術革命」,時稱「折衷派」,又建立審美書館,更催生了嶺南畫派。

受到以「二高一陳」嶺南畫派的衝擊,一批以傳承國畫精萃為己任,主張從傳統筆墨含咀英華,提昇國畫的廣東傳統 畫 家 如 潘 達 微 、 黃 般 若 、 鄧 芬 、 李 鳳 公 等 組 成 「 國 畫 研 究 會 」, 在 香 港 成 立 分 會 以 為 抗 衡 。 兩 派 就 國 畫 改 造 和 未 來 方 向 展開激烈論辯,史稱「方(方人定)黃(黃般若)之爭」。

在此期間不少年青畫家如趙無極、林風眠、徐悲鴻、關良、丁衍庸、傅抱石等留學法國、日本,自東洋及歐美取法,同時在 國內積極參與畫會活動,為國畫拓展新方向,盡見畫會的重要影響力。

香港是中國南大門的蕞薾小島,文化藝術歷史不算久遠,大約在十九世紀才逐漸發展,自1842年成為英國殖民地後, 英政府對香港的文化發展採取放任自由態度,亦未有大力推動;但背向祖國、深受中華文化薰陶的香港,同時面向 世界,吸收各地文化精華,政經相對穩定,遂得以成長為國際大都會。

二十世紀初,內地與香港邊關限制寬鬆,在國內政局混亂的情況下,不少內地畫家南下香港謀生或持續藝術創作, 設立私塾授徒或成立書畫會切磋交流,當中包括一批遺民書畫家如江孔殷、陳伯陶,以及書法篆刻家如羅叔重、鄧爾雅、 區建公等,成立了建公書法專修學院同學會(1940年);簡經綸成立了䄂海堂之金石書畫社(約1939年);香港美術會於 1 9 2 5 年 成 立 ; 畫 家 潘 達 微 、 黃 般 若 、 鄧 爾 雅 等 在 港 成 立 國 畫 研 究 會 香 港 分 會 ( 1 9 2 6 年 ), 以 傳 揚 國 畫 精 萃 。 而 嶺 南 三 傑 經常穿梭粵港兩地,鋪陳嶺南畫派發展基礎;而陳福善於1910年自南美回港定居,成立香港文藝協會(1934年)及 香 港 藝 術 研 究 社 ( 1 9 3 6 年 ), 後 於 1 9 6 0 年 設 立 華 人 現 代 美 術 協 會 , 經 常 與 畫 友 , 學 生 戶 外 寫 生 , 並 舉 行 展 覽 , 成 為 香 港 早期最具影響力的畫域團體之一。

及至五、六十年代的香港,政經環境逐漸穩定,藝術家也較易接觸西方藝術潮流,現代主義開始萌芽,與傳統水墨, 嶺南畫派並軌而行,令香港藝術長足發展,更於六十至八十年代踏入另一高峯。1957年呂壽琨、鄺耀鼎、白連成立 香 港 藝 術 家 協 會;李 研 山、林 建 同、呂 壽 琨、趙 少 昂、雷 浪 六、張 君 實 則 於 1 9 5 8 年 創 立 香 港 中 國 美 術 會,成 為 具 規 模 及 影 響 力 的 中 西 藝 術 團 體;同 年 中 國 書 法 學 會 成 立,而 由 呂 壽 琨、王 無 邪、文 樓、張 義、韓 志 勳、葉 維 廉 創 立 的 現 代 文 學 美術協會(1958–1964)則主力提倡當代主義,舉足輕重。

六十至八十年代香港藝術飛躍發展,畫會相繼湧現,為藝壇添上活力。由多位資深書畫家任真漢、黃般若、陸無涯等 創立的庚子畫會(1960年),多年來舉辦不少展覽,推廣傳統國畫;廣雅書學社(1967年),香港中國書法學會(1971年) 等則專注於書法藝術。此間獨樹一幟的嶺南畫派在港落地生根,與高劍父亦師亦友的楊善深於1970年與弟子們設立 春風畫會;師從高奇峯的趙少昂早在廣州成立嶺南藝苑授徒,1948年移居香港後重開藝苑;其後弟子歐豪年、趙世光等 創辦今畫苑(1961年),至今依然活躍。高劍父弟子司徒奇及其子司徒乃鍾於1961年創立蒼城畫會;1996年高劍父嫡系 弟子黎明在港重組春潮社為春潮畫會。這數個畫會令嶺南畫派在港發揚光大,遠播海外。

新水墨畫大師呂壽琨於1958年來港,他融會傳統中國筆墨、寫生、現代主義及抽象風格,創造「禪畫」,於香港大學 建築系及校外進修部、華仁書院教畫的他,培育了大批香港藝壇的中流砥柱;呂氏參予創立香港中國美術會、現代 文學美術協會,同時成為其他畫會成員,並未創立其他新水墨藝術的獨立畫會,但在其影響下,其學生分別於1968年 及1971年成立了元道畫會及一畫會,以中國水墨美學結合西方藝術形式,促成「新水墨運動」的出現;而呂氏弟子如 梁巨廷、徐子雄在其藝術歷程中教授了不少學生,又組織畫社相互砥勵。

另一位現代水墨畫大師,來自台灣的劉國松於1972年來港,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至1990年,他富於革命性的 理論和多種獨創的技巧,在拓展當代水墨方面有深遠影響;1977年他與學生創立香港當代水墨協會,舉辦展覧,又推動 兩 岸 三 地 交 流,成 為 水 墨 畫 壇 的 前 鋒。劉 國 松 的 弟 子 如 陳 成 球、陳 君 立 等 也 分 別 成 立 其 他 畫 會,耕 耘 畫 藝。呂、劉 兩 位 大師在香港牽起劃時代的水墨新潮巨浪,更居內地、臺灣之先。

六十至七十年代中西文化的交匯碰撞,促成藝術風格,媒介的多元化。1964年當代文學美術協會結束,部分成員如文樓、 張 義、韓 志 勳 組 織 元 道 畫 會,以 中 國 題 材 如 古 文 字、圖 騰、神 秘 形 象、異 獸 為 題 材,採 用 西 方 模 式 及 技 巧 如 雕 塑、版 畫、 絲印、鑄紙、噴槍、塑膠彩等創作,又引入普普主義、抽象主義、抽象表現主義等,令香港藝術踏上新途,漸具本土特質。

香 港 經 濟 起 飛,藝 術 家 亦 有 更 多 機 會 與 外 國 接 觸,汲 取 養 份。1 9 6 2 年 大 會 堂 美 術 博 物 館 落 成、翌 年 中 文 大 學 藝 術 系 正 式 成立,香港大學及中文大學相繼成立校外進修部,提供更多展覧和培育年輕藝術家機會,令藝壇更呈蓬勃。1975年 香港藝術館正式舉辦當代香港藝術雙年展並頒發官方獎項,確認藝術家成就。

除傳統書畫團體外,其他媒介和綜合性的藝團畫會不斷湧現。1972年國際造形藝術家香港分會成立,會員包括靳埭強、 徐子雄、梁巨廷等,探索視覺藝術的新形態和創造;1974年視覺藝術協會成立,成員包括陳餘生、畢子融、呂豐雅等, 涵蓋各種藝術媒介,其後吸納了不少年青有為的中大藝術系畢業生和視藝工作者,展覽和活動持續逾四十年;香港 版畫協會(1976年)、香港雕塑家協會(1981),專注陶瓷創作和推廣的樂天陶社(1985年),香港現代水彩畫會(1987年)等 相繼湧現,印證香港藝術發展的多元活力。

1980至千禧年,香港回歸祖國,社會問題、身份反思逐漸成為藝術家關注議題,他們漸趨向個人化和社會化,以媒介為主的 藝術團體湧現,包括甲子書學會(1985年)、香港蘭亭學會(1990年)、香港書法篆刻學會(1991年)、中國畫學會香港(2014年)、 香港中國書法家協會(1992年),香港當代陶藝協會(1992年)、香港雕塑創作會(1993年)、香港雕塑學會(2007年)等可說是 代表團體;其次也出現不少關注另類範疇的藝團,如錄影太奇(1986年)是錄影藝術新媒體組織,香港藝術家聯盟(1987)是 藝術家結聚關注文化藝術政策和發展的壓力團體、組織。新藝術空間如油街、Parasite、牛棚以至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、 大館的出現,也剌激了特殊藝術場地的衍生,提供工作空間、展覽場地。

香 港 展 能 藝 術 會 關 注 展 能 人 士 、 以 藝 術 作 為 治 療 ; 隨 著 女 性 主 義 抬 頭 , 國 際 女 畫 家 ( 香 港 ) 協 會 ( 1 9 9 3 年 )、 香 港 現 代 女畫家協會(1993年)相繼成立;香港美術教育協會(1992年)為美術教師組織,關注美術教育的政策和發展;國際藝評家 協會(香港分會)(1996年)為專業藝評人組織,提昇藝評水準。這些不同界別畫會及藝團的成立,再加上香港藝術館、M+、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相繼落成,舉辦世界級的藝術博覽活動,反映香港邁進國際文化藝術大都會的行列。

十年來,在藝術家愈趨個人化發展,畫廊、藝術空間、展覽場地增加,加上政府和私人贊助,畫會功能開始減退, 但立志從藝、攜手共行的藝術家仍大不乏人,2014年成立的香港美協,成為當中最具規模和廣泛代表性的畫會之一,會員人數達三百餘人;成立於2020年的中國美術家協會香港會員分會目前約有會員四、五十人,其中大部分是香港 美協會員,要成為會員,必需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。

從橫切面來看,畫家不限於一宗一派,也不限於年齡和媒體風格,各自耕耘,卻又互相交流,務求推陳出新,拓展現代水墨的新面目。前輩畫家、新水墨運動前鋒王無邪,以設計融合繪畫,在線條、構圖、虛實黑白之間創意無限,問道東西,跨越古今,獨執牛耳;靳埭強繼承新水墨精神而各自表述,自成一家包括將書法、繪畫、設計共冶一爐;呂豐雅成功將線條肌理組織、人體器官和幾何塊面變奏,擅長油畫、水彩、版畫、水墨,東西合相;畫作滿溢溫情寄意的朱興華,兼擅西畫、水墨、書法;風格抽象放逸的徐子雄;在線條、空間、立體、水墨運使遊走無礙的梁巨廷;受現代水墨畫大師劉國松啓發的水墨與裝置、數碼並用的楊國芬;演繹扶拈、書法行筆體勢的陳成球;雲水樹根情態自然流曳的陳君立;嶺南畫派翹楚,擅畫山水、花鳥,強調色彩、光影層次的伍月柳,用筆細膩、設色姸雅;何百里充份掌握光線層次皴法肌理,令山水活現畫面;擅畫仙鶴、魚猴的林湖奎;將古代元素如古琴、庭園重造畫境司徒乃鍾;文字古物世家的馬達為以渾厚筆墨寫古器、樹木等;他們均是畫會表表者。

「書、畫、詩、篆刻」四絕的區大為;描畫璀璨香港景緻的王秋童;擅畫人物及篆刻書法、風格融合抽象具象亦具設計 意味的林墨子;風格抽象朦朧、本地感情洋溢畫中而別樹一幟的益行;以雲山行、荷語境立足藝壇的麥羅武;沈平 以熟練素描寫生技巧繪寫香港城市郊野風情;周晉質疑況喻香港世情的疏離感和自主空間的「泳人」系列;筆墨精到 酣暢描繪香港地貌風情的韋勁敏、陳偉;多方求索,擅長油畫的許恩琦近年力攻水墨;畫作又時帶諷喻的黃孝逵; 傳統全景構圖、掌握歷代名家皴染技巧,又富於文人畫氣韻的熊海;天池蛻變筆墨的黑白虛實,反差變化形成錯覺, 象裏象外畫境隱現;廖井梅以油畫著稱,題材多變,色彩強烈而動感躍然紙上;陳鏡田重迥疊累的山水層次殊有跨越 時空的意味;蔡海鷹的墨染潑染紙張疊聚為山水裝置;音欒家范欣將曲韻符演化為水墨線條而極具悠揚韻味。他們均 反映內地畫家成功在香港拓境開新。

土生土長的藝術家則有多年鑽研水墨創新意念技巧如渲染、噴灑、流淌,探索水墨本質的吳觀麟;以抽象淋漓筆觸 潑墨山水見稱的派瑞芬,構圖留空別出天杼,擅用焦黑濃墨,又好以攝影角度,細緻勾描維港景觀;麥翠影從事版畫 經年,其花卉系列畫作構圖縝密,設色明麗,充滿人生悅樂和活力節奏;何少中的藝術以抽象為概括,以西洋抽象 形式為表現。卻又展現著古典的氣質和中國的文脈;刻意經營雲水空間和皴法的高杏娟;廖仕強從事設計及插圖, 以敏銳觸覺和寫生技巧捕捉城市景觀風情,可謂「貼地入心」;麥寶琪以海洋和波浪圖像為題材,旨在具有心靈療癒 作用,帶領觀眾體驗波浪的節奏和音樂。這些來自內地和本土孕育的畫家,可謂百花齊放,不拘一格,各譜新章。

近年來,沉寂一時的工筆重彩畫風再獲新生,尤以中文大學藝術系一批年輕畫家備受注目,他們研習細緻工筆畫 線條、秀雅設色風格,又借今入古,融會當代塲景、集體回憶、人情世態,重塑工筆,予以新內涵和令觀眾有所共鳴。

其中余志雯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人物專業,曾在何家英先生門下攻讀藝術碩士研究生學位,人物畫中日常 街景活動充溢溫馨;李綺媚以工筆銓釋花鳥內蘊意趣;邱榮豐為中文大學藝術系碩士,以工筆人物勾描技巧重現 古代山水及神話意象;唐錦婷為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碩士,現從事藝術與書畫裝裱相關工作,畫作簡逸而著重細節 喻意;黃綺琪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獲得藝術碩士學位,擅用幾何結構配合古代建築、紋樣和注入當代生活場景 重塑古代經典;益行女兒黃廸華研習現代水墨,不斷在書法筆觸、畫面切割鋪陳作出嘗試;內地來港的劉佳畫風 多變,不拘流派,擅工筆花鳥人物,畫作清新淡雅,師法古人而滲揉當代美學意念和故事;賴筠婷擅工筆人物,位置 經營一絲不苟,線條柔暢流麗,題材多為親子一家的溫情關係或社會中人物各顧自己的抽離感,社會意識強烈。這批 致力於工筆新詮的年輕畫家,令此一畫科重現活力。

今次「香港水墨新時代」大展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香港會員總會(簡稱香港文聯)主辦,中國美術家協會香港 會員分會協辦。展覽主策展人為林天行先生(香港文聯常務副會長、中國美術家協會香港會員分會主席、香港美協 主席)、副策展人為趙志軍先生(香港藝術發展局大會委員兼視覺藝術組別主席、香港美協常務副主席)。林天行早年在 國 內 習 畫 , 遍 遊 陝 北 、 西 藏 , 八 十 年 代 來 港 定 居 , 發 展 其 標 籤 系 列 繪 畫 「 天 行 畫 荷 」、「 香 江 景 觀 」 等 , 又 創 「 彩 墨 」 畫 風 , 策展、出版盈豐。趙志軍為資深畫家,風格獨特、具象而寫實,不落俗套,自有面目。

「香港水墨新時代」參展的60名畫家中,大部份為香港最具代表性之卓然有成水墨畫家,當中包括中國美術家協會 香港會員分會會員、香港美協會員及其他畫家,合共展出約120幅具代表性的水墨畫作品如山水、花鳥動物、香港 景 觀、工 筆 人 物、抽 象 水 墨。展 覽 除 反 映 當 代 香 港 水 墨 的 最 新 發 展 外,亦 是「 中 華 文 化 節 」的 品 牌 項 目,旨 在 推 廣 香 港 本地當代水墨藝術家的創作,並同時透過研討會、水墨藝術家示範、講座、以及公眾水墨體驗等活動,著力推廣水墨 藝術教育,提升市民大眾了解及欣賞水墨藝術的整體水平和能力,貫徹落實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把香港發展成 「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」的一個重要項目,說好中國故事、說好香港故事,促進國際間的水墨文化交流和建設 大灣區的文化願景。本人深信,是次展覽在主策展人林天行及副策展人趙志軍的領導下,定必令香港水墨跨越 新時代,再創新風。

鄧海超

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客席教授

前香港藝術館總館長

2024年4月


傳統立神 現代建貌

水 墨 畫 一 般 由 水、墨、筆、紙 等 四 種 元 素 之 互 動 構 成。我 用 水 墨 媒 介 作 畫,始 於 1 9 5 8 年,試 以 畫 刀 刮 水 墨 及 水 彩 於 西 畫 紙上。其後習傳統國畫技法,繼赴美國習藝術和設計。留學期間,油彩創作之餘,未忘水墨媒介。

畢業後倏忽數十年,我的作品大都屬於水墨畫範疇。我覺得水墨媒介有助顯現東方性。當代西方藝術之觀念、形式、 技巧,曾給我很大衝擊。但我躑躅東西之間,還是喜歡以毛筆醮水墨,寫在富吸水性的紙或布上。現代中國畫應有其 獨特道路,不同化於西方,不以叛棄傳統為代價。

我自許以文學為心,設計作眼,傳統立神,現代建貌。海納百川,有容乃大,喜從高空俯瞰大地山河湖海,以隱顯的 幾何結構、旋轉律動之勢、輕重的點線節奏,表現與天地精神往來的情懷。作品展現的常是宏闊的天地,是有我之境, 或無我之境。

王無邪

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博物館專家顧問

香港美協顧問

2024年4月